摩尔多瓦的“马可· 波罗”--米列斯库
摩尔多瓦首都的市中心有一个闹中取静的普希金公园,在浓荫遮蔽的小径两侧,矗立着一座座雕刻着生卒年月的铜像,当人们在那里漫步时,有时会不经意地发现,几束鲜花摆放在某个铜像前,表达着人们的景仰和怀念。矗立在最前面的那尊就是具有“马可· 波罗”传奇色彩的摩尔多瓦文化名人尼古拉· 斯伯达鲁· 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的铜像。虽然至今,人们对于他曾在300多年前那次出使中国的目的和是否应该把他视为中摩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存有不同看法,但无庸讳疑的事实是,他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介绍到了俄罗斯和东欧。
提起马可· 波罗的名字,我们可能并不感到陌生。这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在13世纪中叶,即中国元朝时曾客居我国多年,受到了忽必烈大汗的接见和重用,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马可· 波罗游记》。因此成了东西方交流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但是一定很少有人听说过尼· 斯· 米列斯库,更不明白如何能将他与马可 ·波罗联系在一起。
简单地说,尼· 斯·米列斯库 (1636—1708),是当年由俄国沙皇派遣出使中国的第一位摩尔多瓦人。1675年清朝康熙年间来到北京,逗留多年。神州壮丽的山川,富沃的土地,纯朴热情的中国人民使他归国后撰写了《中国漫记》等书。他在书中以大量篇幅描绘了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盛赞中国人民勤劳善良,务农为本,变荒漠为沃土,阡陌纵横,井然有序,无它国可与媲美。作者对当时中国工艺技术之发达,也很惊讶。有后人评价说,尼· 斯 ·米列斯库的《中国漫记》是关于中国古老文明的一幅才华卓绝的壁画。它来源于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积极的、科学的、进步的观点,也来源于他对于美的艺术敏感,两者交相融合,浑然一体。
尼· 斯· 米列斯库是摩尔多瓦的著名学者,以学识渊博著称,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精通多种语言,一生著作甚丰。17世纪时,欧洲已经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尼· 斯 · 米列斯库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开辟了经过西伯利亚到达中国的通路,除了撰写了《中国漫记》,还作有《旅经西伯利亚日志》和《出使中国奏疏》。为俄罗斯乃至东欧撩开了中国神秘的面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竟被埋没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漫记》直到1910年才得以问世,随后在世间出现了七种以上的抄本。据说在17世纪的俄国,如果一本书能有十个抄本流传,就堪称名著,那么此书无疑在当时享有盛名,为中外文化交流史掀开了新的一章。《中国漫记》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我国出版已经十多年了,可惜反响不大。2000年1月第二个中译本终于面世了。无论是智者见智,还是仁者见仁,我们唯一的心愿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尼· 斯 ·米列斯库这个人物和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